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

金門廈門到泉州



去大陸很多趟,從沒走過小三通。
去金門三次,每回朋友都叫我們去對岸玩玩,搭船只需三十分。
今年寒假,真的決定這麼玩一次,也沒做太多功課,我擔心訂不到機票船票,沒想到小三通的熱潮已過,現在搭的人不多,現場去訂船票也都沒問題。
走小三通比走直航便宜很多錢(這是網上大家教的),因為是國內線飛機,不必付高額機場燃油稅;我們也不打金廈一條龍套票,就是自己拉行李,搭小黃,三百塊錢由金門機場送到水頭碼頭,這樣又省了五六百塊,總之,一家三口,來回船票機票加小黃,二萬塊以內有找。
省錢的另一面就是花時間,如果你不趕時間,其實小三通還能多玩一個金門,很值。
我們搭清晨七點的班機,八點到金門,轉九點的船,十點到廈門,再搭動車一小時,下午一點就到泉州了。
雖然中間花了六個小時,轉了七種交通工具,但對自由行慣了的人來說,這種找路尋路發現路的快樂,不是跟團能比的。

泉州是個很小很古老的城。
我寫《曹操掉下來了》時,找了很多剪黏的資料,知道當年有一大比泉州師傅來台灣傳藝,蓋廟。
台灣很多老廟宇前的石獅就是泉州師傅打出來的。
當年鄭和下西洋,從泉州出發。
當年鄭成功也來過泉州,泉州山頭就立了一尊很大的鄭成功像。
最重要的是,這裡的城老老的,小小的,沒被拆個精光,文革時禁止的燒香拜拜現在全回來了,走在開元寺、關帝廟前,沿街兩旁的小巷,讓人想起鹿港。
我們在泉州待了四天,整天穿街走巷尋幽訪勝,古廟多,花燈多,春聯多,泉州人講話軟軟的,一聽我的閩南語就知道:「啊,呆丸來的。」
對啦,呆丸來的人,這裡也有很多布袋戲、懸絲偶可看,可惜我一直找不到,但關帝廟後卻有一整排文創古玩店,走一天也不會累。
最讓人驚奇的是-這裡幾乎都不收門票,還有泉州的吃食很像台灣口味,麵線糊湯夠濃,麵線煮不爛;肉粽比屏東的大肉粽個頭還要大。

泉州清源山最有名的是老君像,一顆像太上老君的石頭,聽打D師傅說,她當年在石頭上爬上爬下的。
我們去時,不能爬了,用欄杆圍著。
那只好去爬山。
清源山的巨石不多,山徑有一小段很陡,但只要爬上了山,山頂的天湖能看到泉州全貎。
幾乎人人都會在山頂找顆大石頭合拍,我也不例外。
對了,這裡的門票五十五塊,是我們這回花最貴的一張門票,門票做成明信片,已貼好郵資,能直接寄回台灣(但回台要再加八毛錢)。
比起周莊一二百塊錢的門票費,這五十五元真是太親民了。
天湖邊,有一個小小的郵局,顧店的二個姑娘很閒,大概都沒人跟她們光顧,所以很熱衷幫我們找明信片,幾乎把全局的明信片挖出來,我家陳司令就毫不手軟了--
下山時,實在想多趕幾個景點,就打了黑牌計程車去看錦綉莊和閩台緣博物館。
錦綉莊純賣場,可不去;閩台緣純在證明台灣是大陸的一部份,嗯,其實我覺得也不必去啦,倒不如多留時間去逛街找小吃。

離開泉州那天早上,天氣大好,心情不好,很少有個城市會讓我覺得好想留下來。
趁著日光,走到了外頭,恰好見到這家不二齋。
它賣麵,全套的餐具都是自己訂做的瓷器。
服務員也是難得的素質整齊。
我們點的山西貓耳朵,上海湯麵,陝西刀削麵都很有彈性,勁道十足,醬料也很難得的統一了口味,不死鹹。
坐在店裡,看著店外行人匆匆,一道晨起陽光斜灑入屋,真捨不得走了。
於是又多坐了半小時,這才回旅館。
對了,忘了介紹,我們去大陸都會用攜程網預訂房間,不必事先付款,有的要用留電話,但只要你跟客服用媚兒溝通,說你是台灣人,那就能直接預訂了。
熱門景點,它依然保證有房哦,預訂時別忘了看看客人點評,避免住進黑心店。
又,攜程現在也經營途家旅館,全中國都有它的分店,價高價低憑君選擇,豐儉由人的。
我們住最新的途佳,二十坪大,二十樓高,能看泉州大半景色的旅館,包早餐,一天一百九十八,臨走,每住一天還送一個隨身電源--不能再好了吧?

這是我第二回來鼓浪嶼。
廈門到鼓浪嶼,一人來回船票八元,碼頭有人賣景點聯票,一人一百,你千萬不要買,想去玩什麼景點再買,島上其實走走逛逛老宅老洋樓就很耗時間了,能多玩一二個景點即很厲害了,當然,如果你是攝影達人,那又不同了。
我們這回在島上鑽了不少坑道,金門也有坑道,大家都說是當年兩門對打的紀念品,想想也對。
龍山坑道另一頭,有家曾叔的店,顧店曾叔頭戴軍帽,嗑著瓜子斜瞄我一眼:「呆丸人?」
怪了,我連話都沒說。
「呆丸人看起來卡有氣質。」他說。
「是嗎?不是比較呆嗎?」哈哈哈。
我們一家用走的,走完全島,再分頭去自己想去的景點,這樣走一圈,慢慢悠悠的,一天差不多就去了。
島上的吃食都貴,照片上的蝦子是放大的,送來的東西是用縮小燈照過的。
如果沒那麼餓,還是搭渡輪回廈門再吃吧。

大陸幾乎每個城市都有條步行街,廈門也不例外。
這些步行街千街一面,只要逛過一條,你就可以想像其它幾百條街。
一定都有相同的特產店,一條街上有七八家。
一定都有賣很貴的名牌衣物,滿街都是。
一定都有街頭銅雕人物之類的,一條街好幾個。
比較特別的應該是一些老字號,當然,一條街也會有好幾攤,這大概比較不一樣,因為老字號離開老地方就不是老字號了嘛。
黃得和花生湯應該很有名,因為裡裡外外擠滿人,一碗花生湯三元,很濃很甜花生很軟,站在街頭,凍凍的街頭喝上一碗,其實很過癮的。


這不是台灣的蚵仔煎。
這不是台灣的蚵仔煎。
但是老板說是,海蠣煎就是蚵仔煎。
滿街都在賣這樣吃食,忍了幾天,還是叫了一份來吃看看。
一盤十六塊,折台幣八十塊,只打一顆蛋,蚵仔包覆大量麵糊,味道很怪,沒有青菜,外緣的蛋皮還好,吃到裡頭的蚵仔時,很像在吃葱油粿。
所以,這真的不是台灣蚵仔煎,雖然他們信誓旦旦告訴我:這兩個是一樣的。
真的不一樣。
你也真的不要點。
寫到這裡,我還真的很同情他們吃不到正宗蚵仔煎的美味。
也對台灣物廉價美的蚵仔煎達人致上最敬禮。

每本旅遊書都說曾厝垵是個美麗的地方,有藍天沙灘美女民宿和古厝。
我們去那天,天陰的,美女包得緊緊的,古厝全被霓虹燈包圍,沙灘很冷,我們只站一會兒,就決定進街裡逛逛。
這裡很像澎湖的觀光街,就是滿街都打著美美的名字,販賣想像中的風景,但是沒有澎湖的寬闊和自在,因為到處擠滿了人。
這裡的文創青年很多,遇到一個畫明信片的男子,他不好意思的拿出他手繪那套明信片,不好意思的我們簽了名「那不好賺。」他承認。
他現在開了三間店面賣特產和t恤。
理想與現實,文創與經濟,還是無法畫上等號。

廈門待三天,一直沒什麼食慾。
最後一天,要回家了,不死心,又逛一回思明東街,然後就看到它了。
一對老夫妻,自己掌廚自己端麵送菜的。
蝦子是新鮮,老板娘幫你去了殼的。
花板很q彈,一咬即斷。
蛤蜊顆顆飽滿碩大,吸滿了湯汁。
最重要的是麵線,老板娘自豪,手工的,有咬勁的。
沒錯,沒錯,在即將回家的時候,還能吃到這麼純正道地的廈門味,一切好像都對了。

金門廣東粥,會勾人的。
下了船,匆匆打了計程車去模範街,
老板看我們大包小包到,
二話不說,
遞油條送廣東粥,吃上一口,哇,還有什麼比得上。
看不見米粒的粥,已經全化成濃湯了,汆燙即起的豬肝不腥臊,肉片很鮮甜,油條沾了粥汁,對味。
也因為吃了這碗粥,更加證明,走小三通是對的嘛。

沒有留言: